• 辛泽大米     无径之林 常有情趣「 朗诵与资料整理」

    • Two years he walks the earth.

    • 两年来他行走在这片土地上。

    • from:《荒野生存》

    —继 Zoe细胞侠和琳小姐番外篇


    There is a pleasure in the pathless woods;

    There is a rapture on the lonely shore;

    There is socity, where none intrudes,

    By the deep sea, and music in its roar:

    I love not man the less, but Nature more...

    From these our interviews, in which I steal

    From all I may be, or have been before,

    To mingle with the Universe, and feel

    What I can never express, yet can not all

    conceal.

    -Lord Byron

    40'


    无径之林,常有情趣;

    无人之岸,几多惊喜;

    世外桃源,何处寻觅,

    聆听涛乐,须在海里:

    爱我爱你,更爱自然...

    摈弃自我,退身自思,

    拥抱自然,灵感如泉,

    面对自然,全无顾忌。

    -拜伦勋爵



    拜伦:激扬狂放的自由诗人

    鹏 鸣

    19世纪初期的欧洲,有两个人物的影响力曾经是不分伯仲、势均力敌的,那就是拿破仑皇帝和拜伦伯爵。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中为拜伦专列一章,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特殊价值,尽管拜伦从未有过哲学方面的著作。罗素认为,拜伦的情感和人生观影响了整个欧洲。拜伦是当时高雅而虚伪的欧洲上层社会伦理传统的反叛,代表了一种社会现象。所以,后来才有了所谓“拜伦现象”和“拜伦式英雄”——追求自由不羁的生活和辉煌悲壮的毁灭。

    拜伦在诗人中属于最激越者之一。他曾经游历漂泊的足迹遍及欧亚大陆,鲜有诗人能跟上他的脚步。家庭境遇的大起大落,父母关系的传闻轶事,他与英国上流社会的矛盾冲突,他与众位佳丽的沸沸扬扬的恋爱风波以及他加入希腊战事等等,都足以使拜伦的世界呈现为丰富多彩。

    而拜伦在当时传统观念看来是不可理喻的狂人,他相貌英俊迷人,可惜是个瘸子,他身体柔弱、皮肤白皙犹如少女,内心却如沸腾的大海;他才华盖世,放浪张狂,是才子又是“流氓”,渴望荣誉又认为荣誉与人毫无意义;他自称是利己主义者,为了爱犬至死而写诗咒骂全世界,同时却又为社会底层的苦痛而呐喊;他好色贪杯,对人性绝望又从未停止奋斗,直到生命终结。

    拜伦是不幸的,他先天跛足,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以致从小就成为心态不平的暴躁母亲的暴虐对象。可以说拜伦继承了母亲的冲动、乖戾与狂暴的性情,甚至还受父系祖先半疯的家族病的阴云笼罩。因而,冲动、狂暴与感伤、抑郁在拜伦身上找到了一种奇异的混合,铸就成了一种独特的“拜伦式性格”。冲动与暴烈使他常采取过激的言行,语出辛辣,绝不饶人,从而获得了愤世嫉俗、辛辣讽刺诗人的美名。而抑郁伤感的性格倾向又使他在情绪低落时对自己的过激予以否定,加以责怪。两者互为因果地连锁反应,使得拜伦在走向愤世嫉俗的同时,内心陷入孤僻与寂寞。愤世嫉俗愈烈,孤独伤感愈深。

    拜伦是独特的、傲世的,虽然生命短暂,却是一座丰碑,让世人景仰。“地狱的布道者”是诗人拉美丁对拜伦的赞誉。拜伦,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用他横溢的才情创作了《恰尔德·哈罗德游记》。这是他亲眼目睹西班牙人民抗击拿破仑侵略军的壮烈景象和希腊人民在土耳其奴役下的痛苦生活而作,长诗风靡欧洲诗坛,拜伦一夜成名。其他还有《海盗》、《唐璜》等不朽名著。而在他的许多书信中,他表达了对爱情、友谊、诗歌的看法,36年的短暂生命让拜伦体会到了放荡的生活可以集聚一个人的才华,也可以消耗一个人的生命。

    长篇叙事诗《唐璜》是拜伦的才华与诗歌艺术的最高结晶。它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伟大而奇特的现象,歌德称之为“绝顶的天才之作”。长诗气势宏伟,意境开阔,见解高超。它的内容触及18世纪末至19 世纪初欧洲的反对专制暴政,反对封建复辟的斗争。辛辣的社会讽刺是它的基调,讽刺的矛头直指神圣同盟和欧洲的反动势力。

    一个如此伟大而卓越的诗人,在他后期就把他的生命献给了革命事业。他在呼唤各民族的独立与解放的同时,更是自动参加了意大利与希腊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可以说革命运动在客观上给了他心灵的依附,使他那颗躁动的心平静了许多,愤世嫉俗的性格也有所减弱,他正在朝着一个活动家的方向发展。

    尽管如此,但诗人毕竟是激进的,拜伦那多变的情绪使他注定拥有一颗漂泊不定的心。1823年5月,他启程驶向希腊。他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招募士兵自付军饷,亲自指挥军队,勇敢杀敌,表现出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和卓越的组织才能,次年,4月19日病死在希腊,引起了全欧进步人士的震痛。临终前拜伦说:“你们挽救我生命的努力是徒劳的。我必定死,我感到了。我不为生命的丧失而悲伤。正是为了结束我厌倦的存在,才来到希腊。我的财产,我的能力,都献给了她的事业,哦,还有生命……”按遗嘱,拜伦的遗体运回了英国,心脏则永远留在了希腊。

    普希金闻讯,感到无比哀痛。他心中的“天才”,“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为君王”,“为自由之神悲泣着的歌者”。永远消失了。在拜伦身上看到大海一般深沉和难以驯服的倔强性格,伟大诗人和自由战士拜伦之死,使普希金感到自由之神的幻灭,整个世界都空虚了,“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几乎找不到一个自由栖身和自由歌唱的地方,一切福地都被占有了。这位深受过拜伦影响的诗人,虽然精神上感到忧郁和渺茫。但他并不绝望,他再次告别大海时,表示永不忘怀大海的形象和音响,决心把大海作为自己的寄托,继续抗争。
    拜伦的死使全希腊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希腊为他举行了国葬。拜伦的姐姐为他写了一个简短而含义深邃的墓志铭:这里埋葬着《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作者的遗体,他于1824年4月19日在希腊故去。那时他正在为那个国家夺回它古代的自由和光荣而进行英勇的战斗……
    拜伦世界的丰富性,除其人生经历的复杂外,我们更应该归功于其内在的气质,他是一位敏感、复杂而多变的感情型诗人,个性独特而鲜明。拜伦的性格已成为了一个符号——激情的符号、愤世嫉俗的符号与反抗的符号,他因而有了“恶魔诗人”之称。

    但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在我们看到拜伦狂傲的同时,也会发现其心中隐藏着的幽深的孤独,他性格的狂暴是与脆弱相交织的,如同他的跛足与英俊的奇特搭配。他的狂暴,使他对朋友终生倾情与依恋。很少有人把人性的两面和矛盾如拜伦一般表现得如此鲜明,但如同他本人留下的诗句一样,他对自由的挚爱和献身不仅在当时为世人称道,也将永垂不朽。
    可以说19世纪的英国作家,没有谁能比拜伦更引人注目。生前,他是英国社会风暴的核心;他的死更是轰轰烈烈、举世瞩目。但没有一个人能像拜伦那样的傲世和入世,但这不重要,因为拜伦展示出来的个性是真实的,处处是对他所崇尚的大自然的回归,是对那个时代的保守而做作的伦理道德的背离,也是对扭曲人格的否认。所以,罗素认为拜伦是惟我主义。拜伦也确实认为没有比个人自由更重要的东西。但由己推人,每个个体的自由都具有同等意义。拜伦对个体自由的崇拜,并不是单纯的自我崇拜,而是一种社会理想,为此,即使牺牲个人也在所不惜。

    “他的性格与事业无法不令人倾倒。”有人曾问拜伦当年风云人物有哪几个人,他回答说有3个,一个是当时著名的花花公子,另一个是拿破仑,再一个是他自己!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说拜伦的傲世是无懈可击的。19世纪的前四分之一,拜伦在英国以及欧洲的名气的确是震烁一时的。作为一个诗人,拜伦的隆誉斐响文坛,他对欧洲文学的影响——通过他所写的作品以及恰尔德·哈罗德这个浪漫派人物,即典型的拜伦式英雄的一般概念所散布的影响,是极为巨大的。人们认为拜伦伯爵比任何其他诗人更像自己创造的英雄人物——即富于浪漫色彩的旅游者——恰尔德·哈罗德;被社会摒弃的——曼弗雷德;愤世嫉俗,铁石心肠的情人——唐·璜。

    命运,在许多人看来是不可捉摸、不可抗拒的。有的人屈从于命运,有的人同命运抗争,在同命运的抗争中呼唤出自己的激情,用笔抒发他们喷薄的情感,诗人拜伦就是这样一个用生命抒写激情的人。他足足惊起了半个世纪的激情和智性,令我们至今怀念、敬仰。

    (节选自鹏鸣《世界文学简论》一书)



    有一部电影的主人公完美的诠释了何为拜伦式英雄 —— Into The Wild 「魔方段子里有」尽管他试图重归人类社会 然而,悲剧才是艺术。

    名叫Christopher McCandless的年轻人,从名校Emory University毕业后不久,放弃了所有的财产,把自己在银行里的24000元钱全部捐给慈善机构,然后把钱包里的现金烧掉,然后重新取了个名字,叫Alex Supertramp,这个新的姓名的意思是“超级流浪汉”。在阿拉斯加,他遇到了一个好心的撒玛利亚人一样的卡车司机。卡车司机久闯阿拉斯加,见他这样的装备便知不妙,便邀请他到镇上去,去买好装备,司机甚至愿意出钱。可是这个小伙子不肯。司机把自己的靴子送给了他。他把自己的手表,后最后一点零钱(不到一块钱)送给他,司机不要,说自己不需要他的钱,而且自己已经有手表了。年轻人说:他已经不需要时间了,还要手表干什么?就这样,卡车司机无奈地由他而去,让他去按照自己的意思进入阿拉斯加的蛮荒。他背着一包米,一本小说,一张破旧的地图,一支**,最后死在一个废旧卡车里,被猎人发现。法医检查,发现他是饿死的。剧终。 P.S 这是关于纪实书 《into the wild》的大概

    豆瓣有一份补充影评,说到了一些细节。

    看完《荒野生存》后,所产生的快感和激动远远低于预期的设想。虽说这是西恩•潘执导的最精彩的作品,但在我看来,在人与自然的问题上,他丝毫没给多大建设性的作用,而其魅力远远逊色于亨利•大卫•梭罗的著作《瓦尔登湖》。感受梭罗的情怀需要一定的觉悟,但并不意味欣赏《荒野生存》可以走马观花,如同儿戏。

    影片开头的《无径之林,常有情趣》选自于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家乔治•戈登•拜伦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虽译文抒情柔美,但是我觉得还是原文来得更有意境,对真正优秀的作品,任何翻译都显得苍白无力。

    很多人也与有着和Alex一样的梦想,但是我们顶多去去西藏,爬爬雪山,调节一下生活方式,鲜有像他一样孤身闯天涯,置生死,名誉与身外,并不是我们没有勇气,只是缺乏追求绝对自由的动力。生活在中产家庭的Alex受尽了人与人之间虚伪,贪婪,做作的伤害,在他看来,唯一能获得解脱的方式就是脱离既定的社会关系,在荒野中去真正实现自我的存在。但事实中,他又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而存在,途中他也打过工,在农场,在开餐店,遇到了想**他为孙子的Franz,还有一直把他当自己儿子的Jan,在他们身上,他感受到真正的爱,感受人性真正的光辉,但他们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人士“,几乎都是身受苦难的人们,Alex也随着对他的思念而感情日益融洽。也许,人类的痛苦才是最好的救赎。

    他又开始对这个工业文明下的人类社会有了希望,他想再次回到父母的怀抱,重新开始生活,但很可惜,来时的小河随着夏季的到来而破涛汹涌,自己也因误食野生植物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况下,他在这度过了一百天,值得注意时,当熊经过他身边的一刻,并没有视他为人类或者猎物,他已经完全融入自然,也算是功德圆满。



    经典台词除了魔方提供的段子之外,还有以下这些✨

    1.你还年轻 不能一直游戏于血与火之中

    You're a young guy! can't be juggling blood and fire all the time!

    你知道吗 这就是最真实的

    You know, this is nature.

    2.我决定要这样一直走下去

    i've decided i'm going to live this life for some time to come.

    自由和单纯的美太美好而匆匆流逝

    the freedom and simple beauty is just too good to pass up...

    有些人会问 为什么现在行动 为什么不等等呢

    Some may ask, "why act now? why not wait?"

    回答很明了 世界不会等你

    The answer is clear. the world could wait no longer.

    3.我曾经历了许许多多

    "i have lived through much,

    现在 我似乎明白了什么是幸福 "

    and now I think I have found what is needed for happiness.

    在乡下恬静的隐居

    "a quiet secluded life in the country,

    尽可能对人们做些简单而有用的善事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useful to people to whom it is easy to do good,

    尽管那些人们并不习惯我为他们做了这些

    "and who are not accustomed to have it done to them.

    做一份真正有用的工作

    "and work which one hopes may be of some use.

    最后休息 享受大自然 读书 听音乐 "then rest, nature, books, music,

    爱戴周围的人

    "love for one's neighbor.

    这就是我对幸福的诠释

    "such is my idea of happiness.

    在这些之上,有你作为我的伴侣,也许还有我们的孩子,

    And then,on top of all that,you for a mate,and children perhaps.

    一个人还能再渴望些什么呢?

    what more can the heart of a man desire?
    「取自列夫托尔斯泰 在电影中是独白,男主也常引用瓦尔登湖的段子,这是他最爱的几个作家」

    4.孩子 你在逃避什么啊

    Son, what the hell are you running from?

    这问题我也可以反问你

    You know, I can ask you the same question!

    不过我已经知道答案了

    Except I already know the answer!

    你知道了?

    You do, do you?

    我知道 法兰兹先生 你得回去面对这世界

    I do, mr. franz! you got to get back out in the world!

    从你那个寂寞的房子里出去 还有那个小车间

    Get out of that lonely house, that little workshop of yours.

    出去转转吧 真的

    Get back out on the road! really!

    罗恩 你还能活很久

    You're going to live a long time, ron!

    你应该彻底改变你的生活方式

    You should make a radical change in your lifestyle!

    我是说 人类新的灵魂来自于新的经历

    I mean, the core of man's spirit comes from new experiences.


    "我想那么年轻,干净 ,那么寂寞地生活着。直到自己可以毫无防备的突然失踪在马路上的那一天。"
      
      
      早在brett anderson「山羊皮 Suede 主唱 性感妖娆的嗓音让人欲罢不能」歌唱the wild ones,黑塞的卡门彼得青畅游乡间,塞林格书写麦田守望者,兰波杀死作为诗人的自己跑到非洲追逐太阳玩儿的时候起,对非人类之物与逃逸这种行为本身的深切向往就成了所有历史悠久的情结之一.
      
      圣经上说人不能独自生存,极致的自由意味着极致的孤独.我在反复念诵这句话的时候,想到的只是孤独的不同种类,在人群中感到的孤独与在荒野中感到的孤单究竟哪种更加难以忍受?当古龙笔下的剑客带着行走于荒野之中的神情穿过满是高手的厅堂,我不再知道荒野和现实的区别,却只体会到了所谓强者,就是能够不理会不想理会的一切, 仍能没有后顾之忧地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人.
      
      事实是我们只有在自己的世界中才不会孤独.可问题是我们在只有自己的世界中却难以生存,于是我们苟且偷生,生吞了孤独,却又被它活剥.
      因此对每一个憎恨吃屎的人来说,与社会决裂前都有一个要问自己的问题 : 你是否已经强到了对这一切说fuck off ?
      我们是不举的衰神,我们自己掂量了一下自己,决定还是把头默默的低下去继续,其间用很多精神食粮和爱情信仰调调味,让它容易下咽一些.
      而成为了传奇的人物们却不接受这样的活法,他们说,即使活不下去,也要活的happy.
      
      影片最后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说,快乐只有被分享才是真的,可我纳闷儿,不正是那些转瞬即逝的相遇带来的美好体验,完美的教会了每个人孤独的含义?

    摘自豆瓣——你是否已经强大到对这一切说 fuck off ? 「into the wild 最热影评」


    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1970-01-01   14赞       0踩       433浏览 评论(23)
辛泽大米
男 中级配角lv26

8873/9207

粉丝 224关注 6